党浩楠:不要总觉得特朗普在下一盘大棋,“逆向基辛格三角”不会成型
沙特外交会场上,美国特使正试图推动一场特殊的谈判。
特朗普政府要求俄乌双方代表签署"不攻击能源设施"的临时协议,作为交换条件,美国承诺暂停部分对俄制裁。
这场被外界称为"石油换和平"的会谈,暴露出特朗普急于在总统大选前制造外交突破的真实意图。
谈判桌上摆着具体方案:俄罗斯需保证不再打击乌克兰发电厂,乌克兰则停止袭击俄境内炼油设施。
双方代表在沙特首都的豪华酒店里反复拉锯,美方官员多次强调这是"最后机会"。
3月初,两国代表草签协议文本,但这份文件仅在保险柜存放了72小时。
3月9日,俄罗斯导弹击中苏梅州热电厂,乌克兰无人机随即轰炸别尔哥罗德州储油基地,沙特会谈成果彻底化为泡影。
这次失败未能阻止特朗普的外交攻势。
两个月后,美俄外交官在伊斯坦布尔达成技术性协议,双方宣布恢复大使馆正常运作,解冻外交资产,互派新任外交官。
土耳其外交部发布的声明特意强调,这些安排"不涉及乌克兰问题"。
这种刻意的切割引发外界质疑——当莫斯科与基辅仍在交火时,华盛顿与克里姆林宫的外交解冻能维持多久?
特朗普团队的外交策略存在明显惯性。
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上,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就曾当众质疑美国情报机构的"通俄门"结论,引发国内舆论哗然。
两次美朝峰会虽然制造了历史性画面,但朝鲜在2019年将拥核地位写入宪法。
2020年达成的《亚伯拉罕协议》让以色列与阿联酋建交,却完全回避了巴勒斯坦问题。
这些案例显示出共同特征:追求短期政治效应,回避复杂矛盾,用表面成果掩盖深层分歧。
当前美俄关系面临双重困境。
美国国会2017年通过的《反制美国对手制裁法案》如同紧箍咒,即便总统有意放松制裁,也必须面对立法机构的强力制约。
俄罗斯提出的核心要求始终未变:北约必须停止东扩,撤回部署在东欧的进攻性武器。
这些涉及战略安全的根本问题,显然无法通过临时性的技术协议解决。
国际格局的变化也在制约特朗普的外交空间。
2022年北约马德里峰会上,日韩澳新领导人首次受邀参会,标志着这个军事集团开始向亚太延伸触角。
这种扩张态势与俄罗斯的地缘安全诉求形成直接冲突。
与此同时,中俄两国在能源、金融、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,双方年度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,80%的双边结算采用本币交易。
这种深度捆绑的经济关系,使得美国传统的外交施压手段难以奏效。
特朗普在4月26日与泽连斯基的梵蒂冈会面,被外界视为沙特会谈的延续。
面对乌克兰总统,美方代表再次强调"现在正是停战时机"。
这种急切姿态与2019年河内美朝峰会时的场景如出一辙——当时美国谈判代表曾要求朝鲜立即提交核设施清单,导致会谈不欢而散。
历史经验表明,当外交手段过于强调速成交易,往往难以触及矛盾本质。
从沙特会谈的破裂到伊斯坦布尔协议的技术性安排,特朗普政府的美俄外交实践再次验证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:结构性矛盾无法通过临时协议消解。
美国国内的法律制约、北约的战略扩张、中俄的深度协作,共同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。
当战场硝烟未散,谈判桌上的文件终究只是纸面文章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